2009年3月22日星期日

合肥行记

最近公司派同事和我到合肥中科大去了一趟,公司事务不便详谈,谈谈对合肥这个城市的印象吧。以前对合肥的了解很少,只知道是安徽的省会,还有就是中科大的所在,这正是我们此行的目的。我们整个行程,从离开南京火车站到回到南京火车站,整个行程28小时,看看这效率..

从南京到合肥坐动车正好一个小时左右,车上同事告诉我在合肥打的很便宜,起步价只有6元钱左右,不知道这与各个城市的消费水平有没有关系。初到合肥,天气不是很好,正值下班高峰,打的队伍排的长长的,要等很长时间。从没见过哪个城市打的这么难的,我们走了老远,到了一个什么希尔顿大饭店的门口,才打到的。安徽是个欠发达省,合肥从气质上来说也少有了大城市的那种自信。穿走于街头,感觉到的除了是混乱的交通,俗气的街头灯饰,疲惫的人群,再有没有其他什么了。我瞬间仿佛感觉,这个城市是属于小市民的..

车子开到大概是科大附近的一个饭店旁边,同事在科大的两个同学请他在这边聚聚,我就凑凑热闹。饭后,就沿着街边走了走,感觉街上真是够冷清的,沿着这条够冷清的街道走到了中科大东区的门口。对中科大的印象主要来源于高中老师和报纸的吹牛(×××少年班什么的),还有就是大学时听说的科大跟南大差不多的气质(能静下心来搞学术),不过科大比南大幸运多了,估计在合肥这块地盘上,科大会被当成个宝供着,科大更不可能有像南大可能被一条四车道劈成两半的尴尬境遇。我对科大还是崇敬有加的,因为大学时有一位很有趣的副教授就是科大少年班毕业的,哪怕从现在四十多岁的他身上看来,都能感觉到他当时在科大合肥这块地盘上他一定经历了许多年少轻狂的故事。

第二天在科大,真是忙碌了一天。金融危机确实对中国的普通人造成的冲击,例一,科大包括其他大学的好多学生今年的出国形势不容乐观,要知道很多穷学生没有全奖是几乎无法承担的,他们中的部分人也参与到了找工作的行列,例二,同事他同学的一个朋友,也是做软件的,因为经济危机被开掉了,至于经济危机是不是一个借口不得而知。在加上考研落榜的学生们,这三股汇聚了今年找工作的庞大队伍。上午真的把我累死了,好长的队伍,不过还是得认真的接收看看简历,是真不想负了这些学生的心(有个简历的标题是“×××,捧着一颗心来”,心软的我让他进面试了),毕竟我也曾是他们中的一员。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合肥除了科大之外,还有两所还行的大学,安徽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这种经历真是有趣,我不到一年前还未跨出学校,现在却在这些学生面前接受着简历,这些学生大都毕恭毕敬,有的认真,有的麻木,有的套近乎,有的关切。我则是尽量缓和气氛,找些他们简历上有趣的事情聊一聊,比如许多电子与工程学院的学生都会在简历上加上这么一条——“科大生源最优秀的系之一”,我乐翻天了,每遇到这样一份简历,都会问下为什么这么写,还有好多学生是从其他学院转到这个专业的,看来当时此专业确实很火。还有另外一点,我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那些学校较差的学生更加重视珍惜这些机会,非常认真的想多问几句。其中有个数学系的女生,成绩排名第一,我就请她讲解一下简历上提到的一篇论文的意思给我听,是关于矩阵排序的,讲的很不错,估计旁边的人正纳闷,这个hr怎么连数学都懂一点。当然了,有时候遇到美女了,也会多聊几句,能够缓解缓解疲劳嘛。最搞笑的是,结束后,有几个不知道哪来的学生,给我们送来两瓶矿泉水,想打听一下消息,希望多给他们机会,不知道这算不算“贿赂”...当然了,直到我们走后,那两瓶水还在静静的立在那桌子上面。

下午面试,我心想大家都是年轻人,不必太严肃,我早上醒来时就想好了一个简单的面试题:
现有60个球,请任意选择放到6个盒子中去,要求如果想要选择任意数量的球时,只要选择若干盒子,这些盒子中就包含此数量个数的球.
我旁边一科大高分子的博士(同事的同学,过来旁听的)很快的就答出来了。面试过程中其他比较搞笑的情形,就是那些同学听到我同事说出我年龄时夸张的表情,他们估计很郁闷..

晚上吃饭时感叹,真是把广大科大同学涮了一把,其实最终我们要的人数肯定不会超过五个手指头(想起<疯狂的赛车>黑社会老大伸手指头的情形),不过我们来时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啊,只不过是来赚经验的而已。还有,合肥餐馆的菜真是便宜啊。

晚上有点郁闷,动车没票了,被黄牛拉过去,坐了一辆破车,颠啊颠的,两个多小时,才到南京。那黄牛也真够黑的,向一女生要了160,还好那美女机灵,上车趁不注意,向一乘客讯问了价格,才60,把她给气的。然后乘很多人在,给她壮胆,嚷嚷了才把价格拉到100。一路无事,晚上11点钟到家,洗洗倒头就睡...

2009年3月7日星期六

谈谈学习型组织的实践

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美国学者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在《第五项修炼》(The Fifth Discipline)一书中提出此管理观念,企业应建立学习型组织,其涵义为面临变遭剧烈的外在环境,组织应力求精简、扁平化、弹性因应、终生学习、不断自我组织再造,以维持竞争力。

前段时间公司提到所谓学习型组织,是件好事,但许多事情做到的结果往往会与目标恰恰相反。所以说,有时候做事情的技巧和细节也非常重要。

比如其中有一项是每天写邮件,总结今天干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和明天的打算。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除了可以让leader了解到手下的人具体的做了什么,及时掌握公司日常运作情况,还可以增进员工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但是非常好还不够?好的想法还必须付诸正确的实践手段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这项措施其实很早就开始实施,并且刚刚开始大家都还是能够做到完成任务。但是渐渐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出现了,出现了形式化的倾向,把这项东西作为一个无关紧要的东西,应付了事。再其后,大家渐渐的就开始对这个东西有点厌烦,甚至感觉有点像是变相监督,慢慢的都不写了。

过了一段时间,觉得不行,还得写,不写leader不踏实。但是意识到了大家支持反对不一,广泛征求意见,我指出了以前形式化错误,以及参与者的不良体验。于是重新开始,规定了上面的三项(今天,想法,明天),至于内容可以比较自由化。这次有了以前的经验,真的比以前好多了。但是还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我对这种措施的实施效果的持久性仍不太乐观。

可以从想法谈起。我平时属于比较活跃的人之一,想法也比较多,也比较乐于跟别人分享和沟通自己的想法,知道分享的价值所在。所以刚刚开始时,有了想法就说出来,而且顾忌比较少,对各个方面的事情都会谈谈,但是马上感觉到了一些不对劲。首先,回应的人寥寥,大家各说各的,无法形成有效的沟通。其次,有一个现象是公司里面管事的人位置比较高的人谈的比较多,但是做事的人进来比较晚的人谈的比较少,一般是寥寥带过。我属于后者,所以感觉不对劲,人们往往会根据现象来反推本质。于是对公司各个方面评头论足的就少了,而是渐渐主要谈谈自己工作的一些想法,一堆形式化的东西我写不来。于是每天,我开始谈论一堆关于编程方面经验感想啊什么的,不过这些东西公司里面也就那么几个人听的懂,所以我很怀疑这样的效果和意义,我对其他部门的细节不感兴趣,学习型组织有个要素就是——“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个人有意愿投入工作,专精工作技巧的专业等等。而且,在别人面前谈论一些他们不懂也不需要懂得东西让我觉得自己有点"自大和白痴"。所以结果我发现,那些愿意分享自己想法的人,不仅没有得到什么,而且失去了不少,没有任何的激励。这个制度本身的价值就是互相矛盾的,与学习型组织互相提高,互相激励共赢的精神是违背的,付出的多收获的却少。而违背自然规律法必定会自我消亡,很可惜的是,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有不少公司或组织的领导人还在沿袭毛时代那种狂妄自大,人定胜天的落后理念。

打个也许不恰当的比方。感觉每天这样说出自己的想法就像过去吃大锅饭一样(当然了,我没吃过,不过听父辈提起过),大家一起吃,每个人都可以吃到,但是每个人都吃的少,每个人都吃不好,每个人提供粮食的积极性都不高(假设提供劳动力=提供粮食);类似的,每个人大家的想法一起提,一起看,但是每个人看到的都很少,每个人接受到想法质量也不高,每个人提供想法的积极性不高。问题关键,不是积极性高不高的问题,而是这种大锅饭造成了这种格局。

学习型组织还有一个要素就是——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团队智慧应大于个人智慧的平均值,以做出正确的组织决策,透过集体思考和分析,找出个人弱点,强化团队向心力。要想找出个人弱点,继而改掉个人的缺点,有时候靠的就是把自己撕裂,把自己的价值观暴露的在众目睽睽之下,让烈日暴晒,让雨雪吹打。其中的一条途径就是能在一个绿色的环境中,充分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接受各种价值观的冲击,被不断的考验。而要做到这点,最重要的也许就是勇气和绿色的环境。勇气指的是每个参与者都勇于表达自己,把自己曝光,敢于承担一定的风险;而绿色的环境值得是对于那些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人,这个环境不会施之以相应的惩罚。充满勇气并不是目标,目标是充分的交流。勇气和环境的绿化不但可以提高表达的概率,而且可以保持表达的持续性,降低表达所需要勇气的程度。因为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即勇气的提高可以作用于环境使更加绿化,而环境的绿化也可以作用于勇气使更勇敢。

那么到底是哪边出问题了呢,怎样才能解决呢?学习型组织是从组织领导人的头脑中开始的,如果要想领导建立学习型组织,在一切开始之前,领导人应该让自己变得有头脑,理解学习型组织,并能够帮助其他人获得成功,然后再开始行动。执行力很重要,但不是指“过早的执行”。

其实如果在以前,这些想法我也许会在每天的邮件总结中发出来,但是我现在只是把它们写在私人博客中。虽然有点遗憾,不能充分的分享,但我我认为遵守自然法则是聪明的选择。

附:学习型组织应包括的五项要素:
  1、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愿景可以凝聚公司上下的意志力,透过组织共识,大家努力的方向一致,个人也乐于奉献,为组织目标奋斗。
  2、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团队智慧应大于个人智慧的平均值,以做出正确的组织决策,透过集体思考和分析,找出个人弱点,强化团队向心力。
  3、改变心智模式(Improve Mental Models):组织的障碍,多来自于个人的旧思维,例如固执己见、本位主义,唯有透过团队学习,以及标杆学习,才能改变心智模式,有所创新。
  4、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个人有意愿投入工作,专精工作技巧的专业,个人与愿景之间有种「创造性的张力」,正是自我超越的来源。
  5、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应透过资讯搜集,掌握事件的全貌,以避免见树不见林,培养综观全局的思考能力,看清楚问题的本质,有助于清楚了解因果关系。
  学习是心灵的正向转换,企业如果能够顺利导入学习型组织,不只能够达致更高的组织绩效,更能够带动组织的生命力。

关注者